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世界上最毒的陸生蛇類和海蛇

從毒液毒性來說,世界上最毒的蛇是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阿什莫爾群島的暗礁周圍的裂頰海蛇,它的毒性比任何陸地蛇大許多倍。 陸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亞西部的最毒的陸生蛇就是內陸太攀蛇(以前叫內陸盾尖吻蛇) ,一條蛇的毒液能毒死25萬隻老鼠。從排毒量來說,最危險的蛇是眼鏡王蛇(好像俗名是過山風),排毒量大,而且基本無血清可以救治,被咬三分鐘之內就可以見到佛祖(或者耶穌),在中英文的文籍裏面都有記載。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傳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懼的蛇類,不僅有著龐大有力的軀體,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擊性及驚人的速度. 民間有傳說它在短距離內跑得比馬還快, 更有傳說一條遭圍捕的黑曼巴, 幾分鐘內竟殺死了13個圍捕它的人!(呵呵,我之前在它的圖片旁弄錯了)雖然這只是傳說, 且先不論屬實與否, 但黑曼巴的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國內傷人率較高的有尖吻蝮(五步蛇),舟山眼鏡蛇,東南亞傷人率最高的是圓斑蝰另外,毒蛇咬傷的症狀可以是(神經毒):局部疼痛、腫脹、麻木,齒痕無滲液。出現四肢無力、流涎、噁心、吞咽困難、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複視、語言障礙、四肢癱瘓、呼吸淺慢,或有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昏迷、抽搐。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心跳驟停

世界上最毒的陸生蛇類和海蛇

最毒的蛇有很多種~只能說是世界最毒的蛇之一吧從毒液毒性來說,世界上最毒的蛇是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阿什莫爾群島的暗礁周圍的裂頰海蛇,它的毒性比任何陸地蛇大許多倍。 陸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亞西部的最毒的陸生蛇就是內陸太攀蛇(以前叫內陸盾尖吻蛇) ,一條蛇的毒液能毒死25萬隻老鼠。從排毒量來說,最危險的蛇是眼鏡王蛇(好像俗名是過山風),排毒量大,而且基本無血清可以救治,被咬三分鐘之內就可以見到佛祖(或者耶穌),在中英文的文籍裏面都有記載。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傳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懼的蛇類,不僅有著龐大有力的軀體,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擊性及驚人的速度. 民間有傳說它在短距離內跑得比馬還快, 更有傳說一條遭圍捕的黑曼巴, 幾分鐘內竟殺死了13個圍捕它的人!(呵呵,我之前在它的圖片旁弄錯了)雖然這只是傳說, 且先不論屬實與否, 但黑曼巴的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國內傷人率較高的有尖吻蝮(五步蛇),舟山眼鏡蛇,東南亞傷人率最高的是圓斑蝰另外,毒蛇咬傷的症狀可以是(神經毒):局部疼痛、腫脹、麻木,齒痕無滲液。出現四肢無力、流涎、噁心、吞咽困難、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複視、語言障礙、四肢癱瘓、呼吸淺慢,或有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昏迷、抽搐。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心跳驟停

蛇的資料

蛇細長的身軀是一種極為進化的結果,其祖先來自蜥蜴,在內部構造方面和一般的爬蟲類有很大的不同,蛇的左肺退化或只留下痕跡,只剩下過度擴張的右肺,生殖及排泄器官也呈前後排列的方式,所有的器官都有延長的現象。雖然蛇的外表與蜥蜴有很大的差別,但在蟒科(Pythonidae)的身體靠近泄殖孔的部位可見到一對退化的趾,凸出於體外作為交尾時固定的工具,可說是蜥蜴演化成蛇的最佳佐證。蛇如同其他的爬蟲類布滿硬質的鱗片,鱗片有防止水份散失,保護體表免於物理性的傷害,便於行動以及幫助掠食功能(某些水棲遊蛇鱗面特別粗糙可有效的纏住魚的身體以免脫逃),可分為背鱗以及腹鱗。背鱗呈多列排序腹鱗呈單列排列,但有些種類在泄殖口後的鱗片(尾下鱗)會呈現雙列。蛇是屬於外溫動物,需要外界的熱源來提昇體內代謝速度的正常,尤其是再蛇類進食完後更需要提高體溫來幫助消化,蛇的代謝很慢不需常常進食,也無法做長時間劇烈的移動。隨著身體增長,蛇也會有蛻皮的發生。在脫皮前,蛇的眼睛會白濁,身體也會變得比較黯淡不鮮豔,並且不再進食,蛻皮是以連續式的整張蛻下。在感官方面,視覺及聽覺非常弱,靠的是敏銳的嗅覺,嗅覺器官除了鼻之外,還有一種特化的器官-犁鼻器,我們常可見到蛇類不停的吐出舌頭(吐信),由舌頭帶進口腔的氣味分子會傳到犁鼻器並傳回大腦造成嗅覺。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蛇類則具有一種感熱的特化構造稱作-頰窩,能感受環境微小溫度的變化,另外,蟒蛇與部分蚺蛇的上下唇鱗上,也有一些不甚明顯的凹窩,稱為唇窩,功能與蝮蛇亞科蛇類的頰窩一樣。蛇類都屬肉食性動物,在獵捕獵物時常會使用到毒牙以及絞的技巧,毒液腺是由唾液腺所特化而成,毒液經由中空的牙齒注入獵物體內,可以迅速癱瘓獵物,如此可有助於減少因追逐獵物而耗費的能量。依毒牙位置,可大略分成後溝牙類,如部分的黃頷蛇科(Colubridae)蛇類(約三成的黃頜蛇科蛇類具有後溝牙);前溝牙類,如蝙蝠蛇科(Elapidae)蛇類;以及管牙類,如蝮蛇科(Viperidae)蛇類。吞食獵物通常會從頭開始,這樣一來四肢以及毛髮及鱗片才能順利滑過食道,蛇的口腔無法作咀嚼的動作,只能利用強烈的消化液以及發達的肌肉結構來粉碎骨頭。所謂絞的技巧就如同用雙手扭轉毛巾可產生相當大的力量,足以使獵物窒息甚至粉碎骨頭。非繁殖季節蛇通常單獨行動,接近繁殖季節時雄蛇會開始尋找雌。有時可發現一條雌蛇會被眾多雄蛇圍繞。在交配完後卵可能馬上就受精了,當外在環境不佳時,雌蛇可以減緩授精的時間,將授精時間延到下一季甚至來年。在生殖方式上可初步分為卵生以及卵胎生,卵是由革質的介質包覆,被產於溫度及溼度較穩定的地方,例如,岩石間隙,洞穴中,廢棄的農舍。卵胎生是一種直接產生幼體的方式,胚胎由一層卵膜包覆在母體內發育,不透過母體供給營養,然而,近來發現某些種類在體壁延伸微血管及結締組織與卵膜相連,因此目前多統稱這些直接產子的方式為胎生。自然界的蛇也有許多天敵,例如:猛禽,小型貓科動物,蛇…等都會捕食蛇類。每種的蛇防禦機制大相逕庭。產於南美的乳蛇會將體色模仿成含劇毒的珊瑚蛇,是一種擬態方式,或是身體的顏色極為接近背景色,使敵人難以察覺(偽裝)。然而,有些毒蛇也會以警告的方式,例如,響尾蛇每脫一次皮都留下尾巴的最後一節,經過幾次脫皮後形成空腔,當他搖動尾巴時會發出聲音,警告敵人。
參考資料 http://sbi.pccu.edu.tw/adv/snake/cp1.html

加州王蛇 California Kingsnake

加州王蛇是王蛇類中最普遍的種類,所以在美國也稱為common kingsnake(普通王蛇).基本體色就是有如雨傘節的黑白交織的環狀花紋.其他變異體色也很多,一般而言,底色多由黑色到棕色,環帶斑紋則為白色到黃色都有.當然也有縱紋,星點和俗稱香蕉的變異體色.至於各種白子也都早已可以穩定量產.亞種也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佛州王蛇(L. g. floridana), 美東王蛇(L. g. getula), 亞利桑那王蛇(L. g. splendida), 猶瑪王蛇(L. g. yumensis),星點王蛇(L. g. holbrooki)和墨西哥的黑王蛇(L.g. nigrita).至於其他種類的王蛇像夜行性的墨西哥王蛇(L. mexicana),灰帶王蛇(L. alterna)或加州山王蛇(L. zonata )等都是同科而各不不同種的王蛇類,不是加州王蛇的亞種.
 
王蛇之所以稱王,當然一定有其過"蛇"之處,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牠本身無毒卻主要以其他蛇類特別是毒蛇為食.由於牠對於蛇類的劇毒幾乎是免疫的,所以在原產地經常以響尾蛇或銅斑蛇為食.當然其他如蜥蜴及老鼠,鳥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也是食物的範圍.王蛇一般都是以蟒蛇的纏繞方式使獵物窒息死亡後再吞食.如果有人住家區域有蛇類為患,只要養條王蛇保證方圓幾公里之內蛇鼠絕跡.台灣市面上所見大多是人工繁殖的幼蛇.在原生地加州王蛇分布廣泛而且適應多種不同的棲地,舉凡沙漠,草原,森林,沼澤,灌木叢,高山等區域都能夠棲息,因此 牠們的高適應力也使得牠們十分適應人工養殖環境,成長與繁殖都很穩定.
 
雖然王蛇屬於溫和的蛇類,可是如果受到生命威脅,牠也會發出嘶聲並反擊,有時也會捲成球體並以排泄物噴向敵人.飼養時只要不過度用力抓蛇,牠極少有咬人的情形發生.
 
王蛇大多在三月至六月間交配,雌性每次可以產下4-20顆橢圓型的蛋,大約45-90天之內可以孵化.孵化的幼蛇約20-30公分,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才能長為成體.台灣的氣候較為炎熱,所以交配的時間都會提早,長成的時間也會縮短至兩年半左右.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眼睛王蛇


太攀蛇


水蚺


樹眼鏡蛇


森林眼鏡蛇


美國亞利桑納的山王蛇


紅竹蛇


黑曼巴,非洲的死神


東非綠曼巴


赤尾青竹絲


變色蛇


北美洲的葡萄樹蛇


北美西部代蛇.


澳洲幽靈


澳洲老虎


納米比亞沙漠測行蛇


毒蛇


從毒液毒性來說,世界上最毒的蛇是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阿什莫爾群島的暗礁周圍的裂頰海蛇,它的毒性比任何陸地蛇大許多倍。 陸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亞西部的最毒的陸生蛇就是內陸太攀蛇(以前叫內陸盾尖吻蛇) ,一條蛇的毒液能毒死25萬隻老鼠。 從排毒量來說,最危險的蛇是眼鏡王蛇(好像俗名是過山風),排毒量大,而且基本無血清可以救治,被咬三分鐘之內就可以見到佛祖(或者耶穌),在中英文的文籍裡面都有記載。 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傳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懼的蛇類,不僅有著龐大有力的軀體,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擊性及驚人的速度. 民間有傳說它在短距離內跑得比馬還快, 更有傳說一條遭圍捕的黑曼巴, 幾分鐘內竟殺死了13個圍捕它的人!(呵呵,我之前在它的圖片旁弄錯了)雖然這只是傳說, 且先不論屬實與否, 但黑曼巴的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 中國傷人率較高的有尖吻蝮(五步蛇),舟山眼鏡蛇,東南亞傷人率最高的是圓斑蝰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佈: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佈: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佈: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佈: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佈: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佈: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佈: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佈:分佈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佈: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佈: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哈士奇Siberian Husky

哈士奇

哈士奇Siberian Husky

原 產 地西伯利亞
身  高雄犬21~23.5吋 雌犬20~22吋
體  重雄犬45~60磅 雌犬35~50磅
個  性順從、耐力而聰明。
非常平易近人,特別喜歡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對飼主相當忠誠。
是一優秀的犬種,忍耐性強又富有團結性。
特  徵哈士奇有著碩大的身軀,所以飲食與運動要確實充份地給予,大型犬成長較快,1歲左右幾乎和成犬是一樣大小。
為了方便,築犬舍時應以成犬尺寸來考量,犬爪要整修,不然會有抓傷的發生。
因為是忠誠的狗,所以要常常撫摸它,它覺受重視。
能耐寒冷,有強碩的身軀及四肢,披有濃厚的毛,三角形的立耳,背上卷尾相當有規律,擁有精悍的外表。
為寒帶犬,注意不可讓牠太熱,以免中暑

哈士奇的資訊

哈士奇的資料:
哈士奇是標準的寒帶犬,而且是愈冷愈高與,亞熱帶的台灣對哈哈來說真的太熱了,因此飼養哈士奇首要注意的就是溫度,否則天一熱,您就會看到一隻中暑的哈哈,這可能會奪走哈哈寶貴的生命喔。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運動量,哈士奇可是運動建將,如不給於足夠的運動,可能會養出一隻痴肥的哈哈,而不是矯健的哈哈。

至於毛髮方面,哈士奇於春夏交之間會大量脫毛換毛,這時要特別勤於整理體毛,平時哈哈的毛髮就不難處理。

 

 

︴如何餵食哈士奇〃

 

 

幼犬 一日三至四次。


成犬 一日兩餐。
運動方式


幼犬 每日外出牽引散步約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無限制。


成犬 每日外出牽引散步約30到6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無限制。


健康問題


幼犬 出生後須分段注射三支預防針。每月需服用心絲蟲預防藥一顆。


成犬 一歲後每年須補強注射預防針一劑,狂犬病針一劑,每月服用心絲蟲預防藥一顆。


驅蟲 每兩個月一次。


照顧技巧


運動時間 勿於大白天帶出戶外散步,應多利用清晨、黃昏、夜間。

關於哈士奇的資料...



體型酷似野狼,嚎叫的聲音亦與狼族無差,帶有特色的水藍眼睛,為西伯利亞哈士奇給人的第一印象。不知道哈士奇犬的人,首先的印象還是『狼犬』,近而產生害 怕的心態,避之唯恐不及。不過,在了解哈士奇犬的人的心中,卻為這種外型俊秀、體態優美、笑容甜美的犬種所深深吸引,也使得這種在原產地擔任負重工作的工 作犬,在其他地區搖身一變,成為同好間的賞玩、陪伴犬了!


一般人印象之中的哈士奇多為雪撬犬,在北極圈附近背負重物,拖曳雪橇,然而,在人類手下工作討生活的犬種並不只哈士奇犬,尚有阿拉斯加雪橇犬〈瑪拉幕帝 犬〉、愛斯基摩犬及薩摩耶犬等三種,但在世人心中,雪橇犬就是哈士奇犬,哈士奇犬就是雪橇犬。其實上述四種犬種,在萬年前均有血緣關係,而哈士奇犬和薩摩 耶犬的雪緣關係更為接近,在輾轉遷移過後,為適應當地環境,在體型、外貌上漸有轉變,如今只有哈士奇犬與阿拉斯加犬在外型上極為相似,但在體型上就差一大 截了!


西伯利亞哈士奇犬〈Siberian Husky〉,從字面上來看,Siberian代表此種犬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原生犬種。一直到十八世紀,有艘遇暴風雨漂流至西伯利亞的日本船,船員 發現當地土著楚奇克人飼養一種狗,這便是哈士奇犬首次為外界所知。Husky則是因為哈士奇犬的叫聲低沉嘶啞,便稱此種犬為哈士奇犬;另一種講法則是阿拉 斯加淘金客在駕馭雪橇時發出Husky的聲音 〈意指沙啞的喊聲〉 ,而讓牠取得此種犬名。

哈士奇犬的基本檔案



哈士奇犬的基本檔案
名稱 Siberian Husky 原產地 俄羅斯(三千年前西伯利亞東北地帶)
身高 公 60-64cm 體重 公 20-27公斤
母 51-56cm 母 16-23公斤
毛皮 被毛 中長。毛分雙層:外層為直毛,貼於身體;內層為軟毛,相當厚實。
毛色 多種毛色〈黑白、咖啡白、棕白等等〉,亦有純白色。
壽命 壽命 約11-13歲
性格 個性 活潑好動、調皮搗蛋、個性外向,愛流浪。
性情 文靜,溫馴,少吠叫,偶而會長嚎。警覺性高。
社交性 對人友善、忠誠〈對人類而言〉,不論好人、壞人,相當容易與人類打成一片。不適用於看家犬。但可成為很好的聊天、訴說內心世界的伙伴。

智商 智力 高〈世界犬種智商排名第四十五名〉。
學習能力學習能力高,對於困難問題的解決能力極高。
服從性 服從性低,相當有主見。
用途 原始 早期主要用為工作犬。負責載重、拖曳雪橇,楚奇克人亦用之看管家畜與協助狩獵。

現今 在原產區依舊擔任工作犬;他處則多半成為伴侶犬。
哈士奇歷史
體 型酷似野狼,嚎叫的聲音亦與狼族無差,帶有特色的水藍眼睛,為西伯利亞哈士奇給人的第一印象。由於在國內養殖風氣尚未流行,不知道哈士奇犬的人,首先的印 象還是『狼犬』,近而產生害怕的心態,避之唯恐不及。不過,在知到哈士奇犬的人的心中,卻為這種外型俊秀、體態優美、笑容甜美的犬種所深深吸引,也使得這 種在原產地擔任負重工作的工作犬,在其他地區搖身一變,成為同好間的賞玩、陪伴犬了!
一般人印象之中的哈士奇多為雪撬犬,在北極圈附近背負重 物,拖曳雪橇,然而,在人類手下工作討生活的犬種並不只哈士奇犬,尚有阿拉斯加雪橇犬〈瑪拉幕帝犬〉、愛斯基摩犬及薩摩耶犬等三種,但在世人心中,雪橇犬 就是哈士奇犬,哈士奇犬就是雪橇犬。其實上述四種犬種,在萬年前均有血緣關係,而哈士奇犬和薩摩耶犬的雪緣關係更為接近,在輾轉遷移過後,為適應當地環 境,在體型、外貌上漸有轉變,如今只有哈士奇犬與阿拉斯加犬在外型上極為相似,但在體型上就差一大截了!

西伯利亞哈士奇犬 〈Siberian Husky〉,從字面上來看,Siberian代表此種犬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原生犬種。一直到十八世紀,有艘遇暴風雨漂流至西伯利亞的日本船,船員 發現當地土著楚奇克人飼養一種狗,這便是哈士奇犬首次為外界所知。Husky則是因為哈士奇犬的叫聲低沉嘶啞,便稱此種犬為哈士奇犬;另一種講法則是阿拉 斯加淘金客在駕馭雪橇時發出Husky的聲音〈意指沙啞的喊聲〉,而讓牠取得此種犬名。

哈士奇犬最有名的事蹟便是於1925年1月,美國 NOME地區居民遭白喉病侵襲,當時該地並無血清可供治療,最近的血清所在地遠在955英哩外,當血清送至距NOME尚有657英哩的地方時,當地原有直 昇機可供運送,不過駕駛員回內地避寒,無人可駕駛直昇機運送血清,由於已有患者死亡,在緊急情況下,便決定改用雪橇運送。657英哩,以當時運送速度來 看,正常下必須花費25天,由於患者急速增加,當時接受此一任務的SEPPALA決定採用接力方式運送血清,在彼此全力以赴的情況下,僅僅花費五天半便送 至NOME,解除人們患病死亡的危機。 哈士奇雪橇犬通常是集體行動,正常情形下,約需十六隻拉一個雪橇,因此領隊犬相當重要。本次事件中,由於記者報導有誤,使得人們口耳相傳的領隊犬變成 BALTO,為一隻年輕的哈士奇犬,但實際的領隊犬則是TOGO。當時TOGO已經十歲多,在長程跋涉完成任務後,便因腿傷退出雪橇賽,送至緬因州怡養天 年,並於1929年12月死亡。TOGO的遺體現存放於博物館中,並於紐約中央公園設有紀念碑,以供後人瞻仰。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1403710

阿拉斯加雪橇犬小檔案

阿拉斯加雪橇犬小檔案



起源:約五千年

原產地:美國阿拉斯加。

名稱:ALASKAN MALAMUTE。

身高58-71CM (23-25英吋)

體重:39-56KG(85-120磅)

被毛:很厚,外層具有粗毛保護,被層毛很濃密、油滑、像羊毛一般。

毛色:上半身毛色為淡灰色至黑色系列,或者是金黃色中帶有紅色至

豬肝色系,但下半身則為白色,另在腳部、腳趾及面罩部位也有

白斑塊,其他部位還有一些特定色斑等。

眼睛:眼睛呈深色的杏仁型(藍眼為失格)

平均壽命:10-14歲。

看家能力:普通。

智商:高(第50名)。

學習度:解決問題能力佳,學習度、服從性低。

原始用途:拉雪車、獵犬。

今日用途:拉雪車、雪橇競賽犬、伴侶犬、搜救犬…

AKC犬種群:工作犬組。



阿拉斯加雪橇犬是由愛斯基摩人發展出來的極地犬種之一,其英文犬種名為:ALASKAN MALAMUTE,取自愛斯基摩人之一分支MALAMUTES族,而ALASKAN則有浩瀚大地的意思



阿拉斯加的体能可拖拉超過1000磅(455公斤)的東西。

天性好動和工作狂熱,如被困在室內會是十分具破壞性。

牠喜歡吠和挖洞,所以飼養者最好有庭園可供牠活動



阿拉斯加與哈士奇的分別



1.最大的分別在於體形與體格,阿拉較壯碩也較高大,哈哈則是體態較

輕巧,兩者的身高雖然只有相差十幾公分,但體重相差甚多…

2.尾巴也是很明顯的差別,阿拉的尾巴是像柴犬般的捲尾,而哈哈的尾巴是不捲的

3.哈哈的眼睛顏色有多種顏色甚至是陰陽眼,而阿拉只有單一紅綜色

4.阿拉雙耳的距離較寬,哈哈的雙耳距離較近

5.哈哈毛色有黑丶紅丶白…等色,阿拉的毛色幾乎都是黑色系

6.一般而言阿拉的脾氣比哈哈來的兇(對其他狗狗而言)



哈士奇犬之特徵



眼睛:杏仁眼。有藍、棕與陰陽眼〈一藍一棕〉‧眼神敏銳、友善。

眼框:幼犬時具有深色〈與毛色同〉眼框,成犬後自動消退。 耳朵:居頭頂,兩耳接近,呈三角形,豎直且耳肉厚,內外均有濃毛。

頸部:中等長度,挺直,表現神氣態度。

背部:平直且堅挺。 毛色:毛髮濃密,中長,顏色與斑紋具多樣性。

外貌:中等體型,外形秀氣,不粗魯,有耐力。

頭部:輪廓分明,有明顯額痕,唇部漸尖。

斑紋:有火面與非火面之分。

嘴部:咬合時牙齒呈剪刀形。

尾巴:覆蓋著濃密毛髮,位居背線下方,無事時自然下垂,警覺時捲於背部上方,跑步時亦捲於上方。

體重:公犬:20─27kg;母犬:16─22kg。

前足:適度分開,平行、直立,關節有力且負彈性。前腳長度正好為肩部長度。 身軀:背部挺直,突出於腰肌上,胸膛寬厚。

身長:為前足與肩部長度加起來。

身高:公犬:53─60cm;母犬:51─56cm。 後足:適度分開平行,肌肉發達有力。

行進:步履輕快,自然順暢,毫不費力。

資料來源1 寵物飼養DIY〈貓頭鷹出版社〉。

資料來源2 比特族寵物雜誌。

哈士奇是狼嗎?

哈士奇(HUSKY)是一個泛指數種雪橇犬品種的名詞(也叫西伯利亞雪橇犬)。因為牠們的力量跟耐力極強,個性溫和善解人意 不太回會吠叫 是由西伯利亞楚克奇人所培育的哈士奇這名字成為流行的產品名及運動的吉祥物


哈士奇的資料

哈士奇的資料
哈士奇犬好奇心強且精力旺盛,是一種相當聰明的狗,在過去被用來在茫茫白雪中拉著雪橇,為雪地中的人們指引方向。近幾年來,被有心人士引進臺灣,繁衍至今 已有數十年。哈士奇犬雖然有著俊俏的外型及雄壯的體態,但是在牠們的內心裡卻是非常喜歡撒嬌,而且非常需要主人陪伴的。
在飲食方面,哈士奇幼犬喜歡狼吞虎嚥,可能沒有咀嚼的動作就將飼料一掃而空,對於其他的狗而言,這或許是不健康的動作,然而,對於哈士奇犬而言,這或許才 是健康與精力充沛的表徵哦!!至於看到食物時的吠叫與撲跳,更是另許多人傷透腦筋,很多時候,刻意地制止或趕快將飼料丟給牠都是不正確的動作。或許你/妳 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好好地教導牠服從與穩定,有許多人因為在牠小時候沒有好好地教育而歸咎於狗的野性,這都是不對的,身為狗的主人應該要表現出比牠強勢的一 面,當牠悶著對你妳低吼的時候千萬不可落慌而逃只有用比牠更低更兇狠的聲音吼回去牠才會服從你/妳。
提早告訴狗兒,你/妳並非與牠爭食或不給他食物,才是飼育人的職責,不要到牠長大後才想從牠嘴裡搶下那一塊肥肉,牠可會用你/妳從來沒見過的狠勁護衛屬於牠的東西哦!!餵食方式,幼犬,一日三至四次而成犬則一日兩餐。
哈士奇犬十分怕熱,通常會四腳朝天地睡在家中最涼快的地板上,有些人會因為看到牠可愛地睡相而放任牠這樣睡,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臺灣畢竟是一個屬於海島型氣候的國家,所以地板也較為潮濕,狗兒的肌膚貼在地上睡很容易造成毛髮的脫落或濕疹的產生。避免太陽過度照射,損害哈士奇犬的毛 髮。此外,在高溫多雨情況下,哈士奇容易有皮膚方面以及寄生蟲的問題,需多加注意。哈士奇犬只要有足夠且充足的運動,大部分的時間牠會非常樂意地待在籠子 裡面的,所以只要稍加訓練,關住牠並非難事,就怕你/妳沒耐心囉!!不過也由於哈士奇犬的體重較重,當你/妳在幫牠找籠子時可要考慮考慮了,有些籠子的底 部隙縫太大,很容易讓狗兒的腳趾張開,日子一久,自然無法併攏,也就會形成不小的遺憾。
哈士奇是一種很好動的狗狗,因此運動顯得十分重要。在這兒我們所指的運動除了在自家庭院玩耍之外,還包含了散步及隨車慢跑。不過,也由於哈士奇的幼犬實在 太頑皮了,所以並不容易控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牠拖著主人狂奔或追逐著天上的飛鳥與蝴蝶,因此,在帶狗出來散步前,要先讓牠熟悉牽引繩,甚至應該要讓牠 學會腳側隨行,再帶牠出門較好。沒有繫上牽引繩的哈士奇犬很容易嚇到其他人(常會被誤認為有攻擊性),或衝到馬路上被車撞傷,因此,為了牠好,愛牠可就要 拴緊牠了。
當你/妳的狗兒長得較大,所需要的運動量也增加時,就需要進一步教導牠隨車慢跑了。剛開始教牠跑步時,一定要有耐心不可以太過急躁,這時候的狗兒會亂跳, 所以千萬要在人車較少的路上訓練,以免發生危險。幼犬應每日外出牽引散步約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無限制。成犬應每日外出牽引散步約30到60分鐘,自由 活動時間無限制。
有些時候,你/妳會想要帶著心愛的哈士奇犬做個短時間的旅遊時,在交通上就會產生一些小問題,如果你/妳所駕乘的是休旅車或飛機,只要將狗兒裝入運輸籠即 可當成行裏攜帶,若你所駕駛的車輛為小轎車的話,那就比較麻煩一點了。以我們的意見來說,在牠第一次乘車時,就算在後座鋪上墊子或報紙,命令牠乘坐後座且 為牠繫上牽引繩...等等,牠還是會想撲跳到前座坐在主人腿上,遇到這種情況最好不可心軟,放慢車速並一再制止與告戒,當狗兒自己穩定下來時,就可將牽引 繩放鬆,讓狗兒伏在後座。
在教育哈士奇方面,哈士奇犬由於所居環境惡劣,為保性命,故相當有主見,犬主應對其表現強勢一面,以壓制愛犬當老大的個性,以免愛犬不聽主人的命令。每次 教育時間不宜過長,約十至十五分即可,以免愛犬厭煩,不聽指揮。同一口令儘量不要重複多次。由於哈士奇犬為工作犬,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最好讓牠認為是工 作,比較容易讓牠聽命。日常生活訓練需自幼開始,並注意不可放鬆,成犬後再管教就比較困難了。哈士奇犬擅長挖土,埋東西,咬家具等等,為避免此種情況,最 好能多帶出去運動以消耗體力〈效果不大〉,或買些齟嚼性玩具以供愛犬疏解壓力與散心的工具。狗會狼嚎乃因其生活較不充實,如能多找些事給牠作的話,自可避 免此事。哈士奇犬的力量大,一隻便可拖動180公斤,個性外向活潑,出門後如同瘋犬一般,相當容易走失,如不欲愛犬成為流浪犬,出門請用堅固的肩帶牢綁; 最好能為其植入晶片,以防走丟也能找回。哈士奇犬好奇心重,對其他小動物具危險性〈由其是貓〉,如家中有養其他小動物,需多加注意。
還有最重要的健康方面,幼犬出生後須分段注射三支預防針。每月需服用心絲蟲預防藥一顆,成犬一歲後每年須補強注射預防針一劑,狂犬病針一劑,每月服用心絲蟲預防藥一顆。驅蟲應每兩個月一次。

參考資料 http://www.dc1es.tnc.edu.tw/~stwork09/3.htm

哈士奇

體 型酷似野狼,嚎叫的聲音亦與狼族無差,帶有特色的水藍眼睛,為西伯利亞哈士奇給人的第一印象。不知道哈士奇犬的人,首先的印象還是『狼犬』,近而產生害怕 的心態,避之唯恐不及。不過,在了解哈士奇犬的人的心中,卻為這種外型俊秀、體態優美、笑容甜美的犬種所深深吸引,也使得這種在原產地擔任負重工作的工作 犬,在其他地區搖身一變,成為同好間的賞玩、陪伴犬了!

一般人印象之中的哈士奇多為雪撬犬,在北極圈附近背負重物,拖曳雪橇,然而,在人類手下工作討生活的犬種並不只哈士奇犬,尚有阿拉斯加雪橇犬〈瑪拉幕帝 犬〉、愛斯基摩犬及薩摩耶犬等三種,但在世人心中,雪橇犬就是哈士奇犬,哈士奇犬就是雪橇犬。其實上述四種犬種,在萬年前均有血緣關係,而哈士奇犬和薩摩 耶犬的雪緣關係更為接近,在輾轉遷移過後,為適應當地環境,在體型、外貌上漸有轉變,如今只有哈士奇犬與阿拉斯加犬在外型上極為相似,但在體型上就差一大 截了!

西伯利亞哈士奇犬〈Siberian Husky〉,從字面上來看,Siberian代表此種犬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原生犬種。一直到十八世紀,有艘遇暴風雨漂流至西伯利亞的日本船,船員 發現當地土著楚奇克人飼養一種狗,這便是哈士奇犬首次為外界所知。Husky則是因為哈士奇犬的叫聲低沉嘶啞,便稱此種犬為哈士奇犬;另一種講法則是阿拉斯加淘金客在駕馭雪橇時發出Husky的聲音 〈意指沙啞的喊聲〉 ,而讓牠取得此種犬名。

哈 士 奇 犬 的 基 本 檔 案

名稱

Siberian Husky

原產地

俄羅斯(三千年前西伯利亞東北地帶)

身高

60-64cm

體重

20-27公斤

51-56cm

16-23公斤

毛皮

被毛 :中長。毛分雙層:外層為直毛,貼於身體;內層為軟毛,相當厚實。

毛色 :多種毛色〈黑白、咖啡白、棕白等等〉,亦有純白色。

壽命

11-13歲

性格

個性 活潑好動、調皮搗蛋、個性外向,愛流浪。

性情 文靜,溫馴,少吠叫,偶而會長嚎。警覺性高。

社交性 對人友善、忠誠〈對人類而言〉,不論好人、壞人,相當容易與人類打成一片。不適用於看家犬。但可成為很好的聊天、訴說內心世界的伙伴。

智商

智力 高〈世界犬種智商排名第四十五名〉。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高,對於困難問題的解決能力極高。

服從性 服從性低,相當有主見。

用途

原始 早期主要用為工作犬。負責載重、拖曳雪橇,楚奇克人亦用之看管家畜與協助狩獵。

現今 在原產區依舊擔任工作犬;他處則多半成為伴侶犬。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2405835
哈士奇犬(西伯利亞雪橇犬)(Siberian Husky)>>工作犬

原產地
美國
體重
20-30公斤
身高
50-65公分
毛皮
毛又直又厚,而且底層濃密
毛色
有許多可能性,白色為底,上面可能是和黑色、灰色或淺棕色

有一位哈士奇的主人說:「每次出門的時候,牠總是跑在我的前面,
從來不會好好的跟在我的身後」。其實牠所說的正是哈士奇的習性,
牠們原來是北極冰原上拉雪橇的狗狗,拖著身後雪橇上的人和貨物,
要牠們改變這樣奮勇向前的習性,實在不容易啊!

哈士奇原生長在北極圈內,所以牠們擁有強壯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充滿鬥志和力量的精神,
同時拉雪橇是一項需要同心協力,有團結力和服從精神的活動,
因此和哈士奇的相處是需要多花精神和牠相處,並建立自己成為首領的地位。

哈士奇的毛蓬鬆又保溫,腹部純白,背部毛色有黑色、灰色或茶色,眼睛有灰色、
褐色或藍色,有時候兩眼的顏色還不一樣,透露出冷靜又眩惑的光芒。

舒適性的考量

容易清理、空間的大小應該是能夠站起來在裡面轉彎,而且可舒適地躺下、變化位置和伸展的空間才適用。
但也不能太大,如果狗屋太大,狗的身體溫度將不亦保存,天冷時可要記得添加溫暖的襯墊。

《冬暖夏涼的所在》

要能夠通風良好,排泄物可方便每日沖洗以保持清潔乾淨。地板以及門口應該是建立在離地夠高的位置上,以避免水有機會滲入。

《決定如廁地點》 

居家時,定點教導,養成習慣後勿任意更改。戶外方便時,要定時帶狗兒到戶外大、小便以養成習慣。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熊貓

熊貓(英文名:panda)
域:真核域(Eukaryot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熊科(Ursidae)
屬:大熊貓屬(Ailuropoda)
種:大熊貓(A. melanoleuca)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捕抓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裡,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佈我國的陝西、山西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白豹、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佈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內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內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繡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鬥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並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只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很少採食,並由於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 女,教會他們採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佔很大面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熊貓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只左右,是一種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貔貅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猛豹猛氏獸食鐵獸等。大熊貓原分為熊屬

名稱溯源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那 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 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 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台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台灣,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台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

物種信息

进化出来的“拇指”可以让大熊猫灵活的抓握竹子
放大
進化出來的「拇指」可以讓大熊貓靈活的抓握竹子

分佈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米—3500米,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分佈在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在此後的200萬年間,這一主支開始向亞熱帶,廣泛分佈於雲南廣西四川。 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 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分類學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與這兩個科的動物有著明顯的差異,牠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議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用現代的基因測試技術,對不同的蛋白或核酸進行比對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因此大熊貓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詳見大熊貓科

習性

熊貓喜獨居,每隻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子。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的 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於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 子生存。對於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到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 古時候有許多關於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繁殖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里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蓋斑鬥魚

斑鬥魚科別:鬥魚科(Anabantidae)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Linnaeus)別名:三斑、台灣鬥魚、台灣金魚、Pon Pe Lay(客家語)棲息環境:棲息於水流緩慢的小河溝、野塘、池塘或稻田中。外形特徵: 蓋斑鬥魚體態被櫛鱗,頭部圓鱗,無側線。身體略呈長卵形而稍側扁。頭部中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上位,口斜裂,下頷突出,有細小頷齒。背鰭之第3--4根軟條、臀鰭第6--7根軟條、腹鰭之第一根軟條和尾鰭之上下葉均延長,特別是腹鰭部份延長為絲狀。身體灰綠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帶間為淺紅色。頭部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暗斑,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腹鰭之絲狀軟條和尾鰭為紅色。雄魚體色極為鮮豔,尾鰭較長,平常上下葉可交叉成剪刀狀,雌魚體色較暗淡,尾鰭較雄魚短,而且上下葉不能交叉。食物來源: 浮游動物、昆蟲幼蟲,特別嗜食蚊蟲幼蟲為食物來源。蓋斑--顧名思義是由於頭部兩側鰓蓋上有一個墨綠色的圓斑斑點,因此叫蓋斑. 蓋斑鬥魚溫度適應力很強,在4度~38度的水溫中,還是可存活,對於水中的涵氧量並不要求,因為跟鬥魚都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迷器,可直接由空氣中獲得氧氣. 以浮游生物,蚊子幼蟲為食物,尤其是孑孓紅蟲...等一些蚊子幼蟲.但是,會啃部分水草類植物喔!!『 迷器 』指鰓弧特化為「迷器」,呼吸輔助器官,能直接在低溶氧的環境中呼吸,因為"迷器" 有很多複雜而且細密的微血管通過,可以輔助魚類在溶氧量不足的環境下正常呼吸.耳熟的迷器魚類有攀鱸及鬥魚..等等一類.分類 : 是特有亞種魚類,在分類上屬於鱸形目鬥魚科.體長性別 :大約可長到7公分左右.雄魚體色鮮豔,背、腹、尾鰭會一直延長拖尾,且身上鱗片會有紅色跟藍色的色澤相間,尾鰭呈現圓弧剪刀狀,雌魚體色較淺,尾鰭較短,色澤較公魚差.居住棲地:池塘稻田和乾淨的且水流較為緩慢的河流水溝,有適量的綠藻及水芙蓉最適合居繁殖,生存溫度為攝氏22---27度.野外族群數量稀少.農藥及殺草劑普遍使用,台灣鬥魚之分布逐漸變少..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工繁殖的三斑.不過,以台灣的養殖技術人工繁殖三斑鬥魚並不成問題,只是當時大家對於三斑鬥魚的了解並不是很深,加上環境的污染,使的蚊蟲大量孳生,才讓人們漸漸想起種魚類..繁殖環境 :最好是水流平緩的環境,避免泡巢被沖壞,而且本身的居住環境就是平緩的水域,另外可以放些浮萍或水芙蓉的植物,來提供躲藏.可以不用提供打氣的設備..跟鬥魚一養..餵食 :一般乾燥餌料或紅蟲都可以餵食.繁殖配對 :每年的3月到10月中旬,是主要的繁殖季節..成熟的公魚體色艷麗,而且會在水面築起一個大泡巢,而成熟的母魚腹部膨脹.當未達以上的兩個條件,其他母魚會被公魚趕走.當配對完成後發情的雄魚會不斷的在水面上吐泡泡(泡巢),等與母魚受精產卵產後,會立刻將雌魚驅趕走,並且照顧到卵孵化 :當成魚交配後產下的卵1~2天可孵出.孵化出後雄性三斑鬥魚會在建築的泡巢下照顧,稚魚孵化後,雄魚會照顧小魚到能自己活動為止,剛孵化的小魚約0.1公分,1~2星期後可長至1公分,,六個月即可生長為成魚.在飼養幼魚的水缸中種些浮萍,讓幼魚有遮掩處,一個月後可用魚飼料,如薄片飼料捏碎放給幼魚吃食.但如果受驚嚇的話,有可能會將仔魚吃掉,最好孵化後分開養

鬥魚


鬥魚,屬於鬥魚科,俗稱Betta。在東南亞、印度、緬甸、泰國、台灣都有鬥魚的蹤跡。但在台灣見到市面上販賣的鬥魚,都是屬於泰國鬥魚為多,本土的台灣鬥魚,即蓋斑鬥魚,由於數量過少,在民國七十八年時,政府已將蓋斑鬥魚列入保育野生動物,禁止一般人在大自然中捕捉、販賣鬥魚。在鬥魚的生存環境上,可以適應的溫度,從五度到三十五度都可以適應,所以適應溫度的差異對他們可以說是相當簡易的事情。鬥魚屬於卵生魚類中,具有吐泡築巢產卵的特性,而親魚會在巢下保護卵。當鬥魚發情時,雄魚會在水面上不斷的吐氣泡築泡泡巢,另一方面利用各項攻勢逼使雌魚過來授精,將魚卵移至泡泡巢孵化,而雄魚此段其間擔任守護魚卵的工作,即使雌魚也會被趕走,事實上,雌魚是會吃自己的卵。。鬥魚之所以能在水上用空氣築巢及適應不良環境,在於它具有一個有一個特別的補助呼吸器官(Labyrinth),亦稱『迷器』。這種器官的功能,在於能夠讓鬥魚能夠直接由空氣獲得氧氣,也就是當空氣不足時,鬥魚可以到水面上吸氣,增加氧氣的量。鬥魚的繁殖,其實是難度並不高,而且對於它們獨特的卵生特性,相當值得觀察。首先在水的酸鹼度以弱酸性pH6為佳。在水族箱內,若能夠放入適量的高莖水草,將會有效促進繁殖,因為雄魚一旦發情期,會開始伸出水面吸氣,在水草下方吐築巢,直到泡泡巢形成。造巢OK後,雄魚便以激烈的手段將雌魚趕入巢下並求愛,若雌魚不配合,則雄魚產生攻擊性,攻擊雌魚。若求愛成功,則雄雌魚會進行受精,當受精卵下沈時,雄魚會將沈下的卵含回泡泡巢內,加以保護。一直到稚魚出生後兩三天,會自行游泳為止。鬥魚喜歡吃昆蟲或孑孑、蚊子等,對於飼料的接受度也高,但是飼料的大小要適合其口徑大小,鬥魚耐饑可以達數週。不過雖然鬥魚對於各種環境的要求度均低,若是想要培育出漂亮的鬥魚,還是給予他們一些基本的環境條件吧。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鬥魚資料

繁殖方式 : 卵生
飼養價值 : 攻擊性強 / 愛吃蚊子幼蟲--孑孓
雄性鬥魚 : 發情期間,色彩變鮮艷 / 會吐泡泡築巢 / 極富父愛
雌性鬥魚 : 缺乏母愛
築泡巢日期 : 2004.05.26
排卵日期 : 2004.05.28 / 約200顆 (0.1公分)
孵出日期 : 2004.05.30排卵後第三天(0.3公分不會游水)
孵出後第二天 : 2004.05.31孵出後第二天(留在原地)
孵出後第三天 : 2004.06.01孵出後第三天(到處游水)
鬥魚尺寸 : 0.7公分 (孵出後第10天)

鯊魚資料

鯊魚的X檔案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牠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有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牠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世界上有幾種鯊魚? 約有380種鯊魚。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有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 鯊魚的骨架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 *世界最大的魚是鯨鯊。牠可長達18公尺,重達40000公斤。所幸牠們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否則,人類可就有難了! 鯊魚有甚麼樣的體型?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魚類,長成後身長可達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牠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牠長約6到8寸,重量還不到一磅。 鯊魚必須不斷向前游,否則就會窒息。 鯊魚必須不停游泳,讓水通過鰓,否則就會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牠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沈。為了減輕在水中的重量,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鯊魚除了具有人類的五種感覺器官,還有其他的器官。 鯊魚最敏銳的器官是嗅覺,牠們能聞出數哩外的血液等極細微的物質,並追蹤出來源。牠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藉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牠們還可藉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的一生中可以生出數千顆牙齒。 *鯊魚的牙齒*很多鯊魚包括大白鯊,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只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便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等鯊魚則會更換整排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如此一來,鯊魚不但能僅僅咬住獵物,也能有效的將牠們鋸碎。 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 成為鯊魚主食的海豹 由於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牠可以將上顎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獵物,有時甚至能將獵物一口吞下。 鯊魚大多以腐肉為生。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他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大白鯊是個擅長偽裝的掠食者。 大白鯊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鯊魚那麼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牠總能出其不意。牠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牠們能藉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牠從下方來襲時,由於牠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牠發動攻擊食才會被發現。牠很少從上方攻擊,但牠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